click

Wednesday, May 19, 2010

健康 1 : 室內植物減少空氣污染

病態建築症候群

根據估計,現代人每天約有80 % - 90 %時間是在室內度過(Abbriti and Muzi, 1995 ; Klepeis et al., 2001 〕。近年來常有報導指出,置身於密閉性較高的建築物內,許多人會出現頭痛、眼、鼻或喉嚨的感染、易感冒、皮膚乾燥發癢、嗜睡、噁心、無法專注、易疲勞、對氣味敏感等種種生理不適症狀出現,稱之為「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 (Knoppel and Wolkoff, 1992)。此症候群無法用特定症狀界定,一旦離開這類建築物後,這些症狀便可獲得改善(王, 1993〕。

病態建築症候群大部分與建築內空氣污染有關(Molhave et al., 1986〕。高濃度之室內空氣污染物及較低的室內空氣流速常會導致病態建築症候群發生〔Apte et al., 2000〕。 一般人的觀念中,室外空氣污染程度遠勝於室內,但在某些無窗的建築物內,空氣污染的程度可高達室外環境的100倍之多。Zabbiegala (2006)整理103篇文獻指出,非工業區之室內環境(non-industrial indoor environment)有機污染物含量,較室外可高達12倍Weschler (2009)指出過去50年來室內環境有了重大改變,因為合成木板、人造地毯、塑膠製品、各類電子產品的大量使用,釋放出大量化學物質,造成室內空氣改變。烹調及吸煙等行為,以及來自馬路或運輸站等室外空氣流入,亦會增加室內空氣污染〔Zabiegala, 2006〕。

世界衛生組織於1984年報導指出,全球約有30 %的新建築有室內空氣污染問題(Wolverton, 1996〕。美國環保署(EPA)指出,室內空氣污染名列危害大眾健康之前五名。根據美國官方的統計,至少2千7百萬辦公室工作者可能罹患SBS ,且平均每五位美國人就有一人曾罹患與室內空氣污染有關之過敏疾病。德國學者Brasche等人(2001)認為不良的建築設計、工作性質與工作者生理狀態,共同影響工作者對工作環境的感知,進而造成SBS 。此研究問卷調查顯示,由於女性情緒波動表現較大,於相同工作環境下,女性較男性易罹患病態建築症候群(44.3 % vs 26.2 %).